第181章 航速提升50%!
在之前那众多的大科学装置之外,李青松还在同步进行着高能激光实验室——这用来制造极高的温度,用以研究物质在极高温情况下的变化;
高压实验室——这用来制造极高的压力,模拟气态巨行星核心、恒星核心等具备极高压力的地方的物质形态变化;
量子模拟与精密测量实验室——这用来研究量子多体系统行为、量子纠缠、基本常数测量方面的研究;
以及李青松最为看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这用来从分子层面全面解析人类等生物的基因组,寻找更优化的基因编辑方案与技术,等等众多大科学装置的建造。
这种大科学装置与之前实验室之中,那些金属材料实验室、应力试验室、化学实验室等等用于研究应用层面技术的实验室不同。
这种大科学装置放到人类时代,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极为庞大的资金和人员调拨,单单是前期可行性验证就需要数年时间,后续的建设、调试等等又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算对于蓝图克文明来说也是如此。
哪一项大科学装置不是全民瞩目,全民关注?哪一项大科学装置不是耗资巨大,耗时长久?
唯有最为强盛的国家,才有能力展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国力稍微弱一点,便连想都不敢想。
可是对于此刻的李青松来说,这种堪称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却像是不值钱的白菜一样。
各种各样的大科学装置,粒子对撞机、中微子望远镜、引力波望远镜、光学与射电阵列望远镜、高能实验室等等等等,李青松一口气便规划了1500多座,且同时上马,同时开造!
1500多座大科学装置可以产出多少基础层面的科学数据?
区区一座粒子对撞机对撞一次,生成的数据便要以tb为单位计算;
一套光学阵列望远镜一次观测,便能生成以pb为单位的深空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初步分析与处理之后,又会产生由基础物理向应用物理层面的转化。
这时候,那些应用物理层面的实验室便派上了用场,它们会在此基础上展开后续研究,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新式材料、更先进的结构、更先进的推进器、装甲、反应堆等等等等科技造物,真正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
它们的规模比起大科学装置来说普遍较小,但数量却是大科学装置的十倍百倍不止。
于是,以大科学装置为源头,以应用物理实验室为中段,以最终应用为末端,整个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