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速向己方飞来,拦截窗口也仅有几毫秒时间。
雷达探测到了它,防御武器也具备击中它的能力,还缺少什么?
瞄准精度和反应速度啊。
进攻或者防御武器的炮口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应的转向,从瞄向其它方向转为瞄准目标,然后立刻激发。
反应速度必须要极快,刚一发现立刻就要转向。转向精度必须极高,略微偏差一点,就不可能击中目标。以一颗距离己方50公里——对于星际战场和弹丸飞行速度来说,这个距离已经算极为接近了——的弹丸来说,己方防御电磁炮或者防御激光炮瞄准的角度每差万分之一度,经过50公里后,其误差也将扩展到大约8.7厘米的程度。
而一颗电磁炮弹丸,哪怕质量为5克的重型电磁炮弹丸,其尺寸通常也不会大于1厘米。
8.7厘米的误差可谓天差地远。
经过简单计算,李青松确认,要精确瞄准50公里之外的目标,电磁炮或者激光炮的精度必须要达到十万分之一度才行。
可以确认,在星际战场之中,激光炮和电磁炮都必然时刻处在运动状态,必须要不停地改变瞄准位置,可能一秒钟就要变换十几次、几十次朝向。
飞船可能时刻处在剧烈的机动、转移或者振动、摇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秒钟十几次、几十次的移动炮口,每一次移动的精度必须要高达十万分之一度,这对于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简直高到了天际。
就算是李青松,现在也没有把握做到。
这一项技术同样从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攻关。
一开始时候,李青松使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先进的材料,使用最为精密的设备,也仅仅只能做到每秒钟移动一次炮口,把精度做到百分之一度,且还是在完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
这个性能其实已经足够高了。但比起实战化要求还是差得太远。
李青松只能如同其余几项关键技术那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脑力,对这一项技术展开不断的迭代攻关。
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在将技术水平提升到极限之后,李青松却也只能将精度提升约百倍,还是达不到实战要求。
纵览整个研究过程之后,李青松最终确定,想要突破现有的精度极限,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
开发更为坚韧、磨损度更小的材料,同时,再度提升金属加工工艺。
提升金属加工工艺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慢慢磨而已。但新材料的开发,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搞材料研究搞了这么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