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4k哈)
经过苏允的运作,工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苏允也争分夺秒开始施行他的计划。
第一要务乃是治河。
之所以苏允将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因为黄河泛滥乃是有宋一朝一个极大的问题,已经成为大宋朝一个不断失血的伤口!
根据苏允统计,黄河平均每一两年便会发生一次决口或改道,每次淹没农田数十万至数百万亩。
比如说天禧三年河南滑州决口,淹豫北、鲁西三十余州县,毁田数百万亩。
最近一次是熙宁十年,澶州决口,淹没四十五州县,导致河北平原“千里无复耕桑”。
而正因为河患频发,土地盐碱化、河道淤积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河北、京东路等传统产粮区也在逐渐荒废。
收入在减少。河北路在黄河改道后,农业税从占全国15%降至不足5%。
支出则是在大幅度的增加。
单次大灾需调拨数十万石粮食,如澶州灾后朝廷拨粮五十万石、钱三十万贯赈济。
年均治河经费约占财政收入的2%-5%,每次大的决口,单次耗资可达岁入的1%(约60万贯)。
而因为黄河决口,导致的漕运中断与商业衰退亦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黄河决口常阻断汴河漕运,导致京师开封粮食危机。
例如,当年滑州决口后,汴河断航数月,粮价暴涨三倍。
长期以来的影响是,河北、山东商路因水患荒废,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出现逐渐南移迹象。
而上面那些只是从经济上计算,黄河决堤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大量百姓的死亡。
澶州决口时候,“溺死者无算,浮尸蔽河”,据事后统计,当年可能死了十几万百姓。
而且不仅如此,直接淹死的其实并不多,后期死的可能更多,比如说庆历八年商胡决口的时候,数十万河北流民南下开封,当时都城米贵,民多饿殍,死者何止数万!
而治河征调民夫常达10万-30万人,如熙宁年便征调10万兵卒、15万民夫参与治河,导致农业生产中断。
而这些年来,河北、山东大量人口南迁,北方劳动力锐减!
这导致的后果是北方经济总体衰落,而北宋经济总体衰弱的影响是对防御辽国上的成本增加更多,因为北方粮食不稳定,必须从南方调入,成本更是飞涨!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苏允得出了一个结论:北宋黄河灾害造成的总损失难以精确计算,但其影响远超经济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