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浩连连点头,脱下外套的时候,他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二月的燕京,很冷。
不过,在剧组里,导演的话,那就是天。
此时的他,脸上哪还有半点‘傲气’。
他那点小骄傲全在昨天的剧本研读会上粉碎了。
片刻后,秦浩站到指定的位置。
“沈导,可以吗?”
“很好!”
沈良放下手中的导演取景器:“你去换衣服、化妆,等灯光布好,再来走一遍。”
“好勒,我这就去。”
言罢,秦浩又小跑去了化妆区域。
拍一部电影,最耗时的不是演员表演和摄像机拍摄,而是灯光、机位调整,道具摆放、轨道铺设、录音测试、化妆、布景等等前期工作。
真·布置两小时,拍摄五分钟。
辛辛苦苦铺垫那么久,演员要是不停的ng,约等于前戏两小时,然后三秒结束战斗。
这种表现,导演能不骂人吗?
骂人都是脾气好的!
具体到《刷车》这部短片,走位特别特别重要!
因为沈良准备玩点不一样的。
《刷车》原片是12年拍摄的微电影,彼时,数字摄像机已经普及,拍摄时使用的画幅是1.85:1,视觉感官接近16:9。
选择这种比例,既节省成本,又契合网络播放渠道。
不过,沈良不准备那么干。
他要用一比一的极端画幅比例。
一比一拍出来的画面是一个‘正方形’。
简单来说,一比一画幅相当于在16:9的屏幕里截出一块正方形空间。
空间之外的环境、画面,全部不展现。
方形画幅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像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小白鼠,更能体现压抑的情绪。
但,整部短片有两处片段,画幅会从一比一变成1.85比1,或者2.35比1。
一处是开头刷车工走入那间藏着秘密的‘收藏室’,另外一处是结尾刷车工走出洗车房。
走进收藏室,刷车工的心情是快乐的,愉悦的。
画幅由窄变宽。
走出阴暗的洗车房,走到阳光之下,刷车工的心态是如释重负。
由窄变宽!
当局促逼仄的画面突然像画轴一样展开,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好跟刷车工的内心变化相对应。
这种手段,又被学界称之为‘画幅蒙太奇’。
自此,画幅的变化,不再只是一种视觉表现,而是融入影片叙事和情绪传达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