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里满是喜欢,颇有点丈母娘看女婿的意思。
许久老太太张了张嘴还是没话,很是认真的给自己鞠了个躬转身离去,尽管已经经历了一次王二还是觉得很神奇!
一早醒来爷爷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是否梦到宋老太太了,见孙子很肯定的点点头老头子很是高兴,一个劲的称赞孙子有赋。
之后的几再没有活找上门,爷孙俩也难得闲下来。于是那块青石板就成了爷孙俩打发时间的最好素材,王二依旧不死心,在网上一个符号一个符号的搜索,可惜根本没有得到靠谱的答案。
不过他也不是一无所获,对照许多视频王二把古琴曲谱的记录方法掌握各七七八八,虽然不会弹奏但识别已经不再困难,希望对破解唢呐曲有所帮助。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工尺谱。
这是从唐代开始用来记录乐曲的一种文字谱,比记录古琴的文字谱更加简化,对调式、节奏、拍子强弱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一直沿用到明清甚至民国,很接近现代的五线谱和简谱。
工尺谱里面有十个唱名,分别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对应简谱中的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若是表示升调就在旁边加个单人旁,升两个调就加双人旁,降调就在右下角加一撇,降了两个调就加两撇。
表示节奏的符号称为板眼,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传中的一板一眼就出自“工尺谱”的术语。调式也和十个唱名有关系,工调、乙字调、尺字调等等,都能和现行的曲谱调式一一对应,可以已经很完整了!
据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现存的工尺谱曲子还是很多的,像常见的《紫竹调》、《苏武牧羊》等等名曲都是用工尺谱记录下来的,许多戏班子和民间艺术家现在依旧使用工尺谱记录曲子,很有研究意义。
王二对照着网上查到的工尺谱曲谱和石板上的曲谱进行对比,除了偶尔有一两个符号有些相似外其余的都还没找到相通之处,不过这也已经让他很兴奋了。
一个是汉朝的一个是唐朝的,有几个符号相似就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于是伙子下定决心学习工尺谱。
几时间过去当王二能够对着工尺谱唱出《苏武牧羊》的时候把爷爷吓了一跳,还不等自己唱完爷爷居然也跟着哼唱起来!
“爷爷也会工尺谱?”一曲唱完王二看着爷爷很是惊奇道。
“工尺谱?我不知道啥是工尺谱,不过的时候跟着师傅学本事,师傅口传心授的就是这种上上下下的调子,对曲子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