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一问,发现他每次头痛都是在午后加重,而且伴有心烦气躁、口干舌燥的症状。这时候光看表面不行了,我综合望闻切之后,判断这并非简单的外感风邪头痛,而是内里阴虚火旺导致的虚火上炎引起的头痛。”
“于是调整用药方向,着重滋阴降火。不久后这位患者就痊愈了。所以啊,大家千万不能仅凭一点表象就仓促下结论。”
好的,下面让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刚才提到的有关“有是证,用是药”的话题。其实呢,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和逻辑关系。
“当我们谈到以方测证的时候,可以这样去理解:根据具体的方剂所包含的药物组合以及其功效特点,来推测可能适用的病症范围。”
“比如某个方剂中的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作用,那么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它可能适用于一些虚寒性的腹痛病症。”
“但这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并不能绝对地认定该方剂一定能治愈某种特定的腹痛症状。”
“然而,如果是以药对证的话,那就容易出现偏差了。比如,看到一个方子是可以治疗腹痛,然后碰到一个恰好有腹痛症状的病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方子一定适合他,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又或者,发现某个方子针对的是手足不温的情况,于是事先主观地认定病人肯定就存在手足不温的现象,这也是不准确的判断方式。”
“同样道理,假如一个方子是用来治疗腹部冷痛的,但仅仅因为病人盖了个被子就断言他属于腹部冷痛,那更是没有依据的臆断。”
“所以啊,在临床用药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按照表面现象去套用方剂和药物。”
“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病饶整体病情、体质特征、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因素,经过细致准确的辨证论治之后,才能确定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用药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科的各个医生都再次陷入深刻反思当郑
”当我们确定患者是什么证以后,下一步就是遵循理、法、方、药的准则,这是不容怀疑的。
“首先,我们要依据中医的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出患者所患的证型。”
“然后,根据所确定的证型,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法则。中医的治疗法则有很多种,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清热泻火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