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仅仅零点几克的电磁炮弹丸,质量增加何止千万倍?
相比起电磁弹射器来说,电磁炮弹丸又太小。
从上千吨重的标准货物箱,到仅仅零点几克的电磁炮弹丸,质量缩小何止千万倍?
于是它便正好处于一个微观宏观的模糊地带,再加上还需要考虑射速、瞬时加速度、稳定性、能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电磁炮武器的开发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但困难也要上。未来的星际战争,火药武器没有参与的资格。
一段时间的艰难研究之后,李青松终于开发出了第一代电磁炮。
这种电磁炮使用的是超巨型线圈推进技术。
为了达成电力到磁力,最终再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李青松建造了极为庞大的电磁线圈。这种线圈直径足足有20米,长度高达50米,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如同一尊可以摧山倒海的大炮一般。
但这大炮的威力,却着实有些说不出口。
它每发射一颗弹丸就要耗电一万度,结果却只能将一颗质量仅为0.1克的弹丸,以每秒钟300米的速度发射出去而已,连火药枪的威力都不如。
不仅如此,每发射一颗弹丸,它还必须要休整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进行第二颗弹丸的发射。
如此之低的射速,连手枪都不如。
但没关系,只要能遵循电磁炮的技术原理,真正将它造出来就行。接下来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水磨工夫,一点一滴的迭代优化提升而已。
恰好,李青松已经实现了最大意识连接数的极大提升,直接从1000万暴涨到了一亿,脑力极大充裕,物资供应极大充裕。
于是众多克隆体便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来到了这处实验基地。
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无数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以及芯片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开启了全力以赴的电磁炮的技术升级工作。
第一代电磁炮容易损坏,一台产生不了多少数据?
那就造它个1000台,同时展开试验!
第一代电磁炮耗电量极大,现有电厂无法满足电力需求?
那就每一台电磁炮都造一座核裂变发电厂,专门为它供电!
第一代电磁炮生产难度极大,现有产能无法满足要求?
那就造更多工厂出来,专门用于电磁炮零部件的生产!
在这种情况之下,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在第一代电磁炮坏了又造,造了又坏的情况之下,李青松需要的所有数据便全部产出。
于是在这基础之上,李青松迅速研发出了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