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战斗力提升多少?
这几乎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提升。
于是,一边维持着工业体系的平稳生产,一边维持着其余所有学科的稳步推进,李青松抽调了所有的空闲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对这一模块的研究之中。
在更大力度的研究之下,再度有众多微小的科技进步出现。但在研究进行了三年之后,李青松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人手似乎不足了。
这人手不足并不是说现有生产规模和科研体系无法维持。事实上,如果只维持现有水平,此刻的约3000万名克隆体——在来到木星系统之后,李青松又断断续续的本土产出了约1500万名克隆体——已经完全够用。
但如果李青松想更进一步,想进一步扩大科研体系,为每一个科研分支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脑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工业体系,为科研端提供更多资源的话,现有的人手就不太充足了。又因为核裂变推进器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缘故,这整体上的人手不足,便成为了限制核裂变推进器小型化的最大障碍。
“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支越来越多。
细细深究的话,一个数学,怕不是能分出几百上千个分支来。
代数、几何、拓扑、分析、逻辑、集合、概率、统计、数值分析……
这么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之下又会有更小的分支,更小的分支之下还会有众多不同的课题……
整个科学体系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分支都可能穷尽一名优秀科学家毕生精力都无法推进一步,任何两个微小分支之间又存在巨大的障碍,隔行如隔山一般,真难以想象当初的人类世界是怎么把科技推进到比现在的我还先进的地步的……”
现在,李青松也因为科学体系的复杂而暂时遇到了障碍。
必须要进一步扩充人手,才能有足够的脑力投入到愈发细分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之中,并维持足够规模的生产,为这些研究提供资源。
粗粗计算,李青松认为,要达到足以支持核裂变推进模块进一步小型化,甚至于小型化到足以装进水星级战舰里,并令其具备实战意义的话,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至少也要提升到1500万才行。
此刻自己拥有约3000万名克隆体,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到1500万之后,也完全足够使用。
事实上,李青松在生产克隆体的时候,就是大约按照这个数字来准备的。
“提升50%么?”
李青松默默的思考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