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把人和土地捆绑在一块,没有根据土地多寡来纳税,这一点又要先进很多。
还有一点,宋朝在官营经济上做了很多的改良,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当然最重要一点,要说的就是,宋朝是允许土地买卖的。
它会迫使大宗的土地流落到少部分人手中,提高了集约化、产量化,而大部分失去土地的人不需要交土地税,从而变成了手工业者或者买卖人,刺激了商业。
这一点来说于大明而言是一个可以借鉴的。”
陈寒说着,又喝了一口水。
朱元璋父子二人听得却若有所思。
“我之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皇帝不懂得利用这一点,甚至说他眼光有太多局限,就因为明朝将大多数税收来源放在了田赋这一点上。
从而出台的户籍政策,也是为了将人民和土地捆绑在一块。
比如把民众分成民户、军户、商户、匠户,百姓出行需要路条路引,严重限制了百姓之间的交流,严重限制了百姓的活力。
相比较而言,宋朝在人口限制方面做得没有明朝这么绝对。
如果明朝要做的话,不需要做到像宋朝税收极重的情况,不需要逼迫的老百姓们。
大明的疆域比两宋疆域大的多,只需要合理的安排商税,完全可以使大明王朝钱袋子鼓起来。”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在听到了这些话之后,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
特别是朱元璋,他对于陈寒说的这个心里面其实是非常别扭的,他的确是从小就看不起那些个买卖人,特别的讨厌。
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处处地限制这些买卖人。
不允许他们穿丝绸,不允许他们的儿孙科举考试。
他的本意是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制造安定的环境,同时有意识地引导百姓们形成共识,那就是做买卖,那是没有出息的。
以至于如今整个大明王朝,经过他二十多年的这种思想的宣扬。
民间百姓们甚至都接受了一种观点,那就是做买卖的跟盲流有什么区别?
甚至因为他的人才制度,买卖人的儿子不能考科举,让更多的农家子弟的读书人科举之后获得了赋税优免权。
使普通农家子弟,一门心思扎根在皓首穷经当中,想着鱼跃龙门,改变自己的现状,那谁还愿意去经商呢?谁还瞧得起买卖人?
说实话,朱元璋弄的这一条,就算是流传到现在,很多老一辈人的思想里边,都是这么想的。
只有读书才是最大的出息,其他的都没出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