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凌汉营建那崖山村需要许多的钱财,所以向户部要钱,户部又推给兵部、工部,让父子二人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的赋税制度非常的混乱。
所以成立内阁的第一天,就想询问一下这些来自底层的官员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如今的这些个赋税制度。
朱元璋因为从小在这种赋税制度之下长大,所以他很痛恨上面那些苛捐杂税。
可是呢,朱元璋受限于自己的知识以及见识的缘故。
除了秉承千年来,这种自上而下的征收实物的赋税制度之外,他根本找不出第二种取代的。
他也不算是特别能清晰地捋清楚下面赋税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只知道,咱怀疑你在徇私舞弊,咱就搞死你。
以至于,通过夏元吉以及应天府同知,给他们讲解和捋清楚了这当中的基础逻辑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老百姓们之所以会被摊派如此多赋税。
并不是单纯的官员作祟,也许是单纯的赋税制度有问题。
就是自上而下的压力,当中贪污腐败和巧立名目,以及各种不合时宜、不按年景好坏的征收,导致恶性循环。
原本粮食产量,有丰年有歉年,这他作为种过田就很明白。
同时各种作物也同样如此。
可是因为赋税征收的定额,根本就不按照年景的好与坏进行弹性的改变。
从而导致不少的百姓无法完成定额,于是不得不卖田卖地。
这一点朱元璋是明白的,他也曾经屡次下诏,不允许滋扰百姓,要根据年景好坏征收。
但下面的官府根本做不到,因为有很多摊派,是根本算不到的。
来自朱元璋本人的杀人高压,官员们只能拼命能够完成业绩。
他也终于是搞清楚了,当初为什么他们家会沦落到那样的下场。
为什么原本有一份田有一份地,原本可以自给自足,可最后却不由得去卖掉田和地,成为了地主家里面的佃农。
可即便是成为了佃农,那些加在自己头上的赋税,依旧存在。
而刘德这些个大地主们,原本应该越有钱越缴纳多的粮食才是。
可是他们发现刘德,根本就没有缴纳。
到了现在才终于是搞清楚这内在逻辑。
其实就是大地主们,一直都在与官府勾结,然后将自己的户口等级变成下下户。
于是他们家里边的粮食,缴纳的也少,他家里的子弟也不需要承担那么重的徭役和差役。
而往往老实巴交的百姓,没有靠山,就只能是如实上报。
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