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大爹听你的,咱就从洪武朝开始改,既然陈寒那小子知道咱制定的东西有漏洞,咱就一点一点来改。
首先就是选储的问题,他小子不是说在你过世之后,咱会立允炆为皇太孙,还说这就是文官愿意看到的,甚至这就是文官们在背后搞的鬼。
那咱就来试探试探,他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不管后世之人是不是瞎胡猜,咱们试试就知道。”
朱标点头:“儿子觉得可以。”
……
翌日一早。
朱元璋在朝会上宣布了一条让朝臣们诧异的旨意。
按照老朱的意思,朱允炆因为举止不当将被迁往江南封为会稽郡王。
另一道旨意是,拟立皇三孙朱允熥为世子。
这两道旨意一下瞬间在文官群体里面炸开了锅。
文官们什么消息都没有得到。
关键是他们也不明白朱允炆到底是犯了什么样的过错,才会有这样的惩罚。
不过武将们倒是个个乐开了。
朱允熥可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外孙,那是他们淮西帮的嫡系,他们这些武将早就对朱允炆这个在朱雄英过世后的皇长孙很是不满。
凭啥开平王的女儿生的孩子还有一个在世,却要强行将吕氏给扶起来,强行把朱允炆这个小子的地位压在朱允熥一头。
这本身就非常的不公平。
最公平的做法就是让朱允熥当世子,这样的话武将们才能心服口服。
而这也是文官门所厌恶的。
武将在开国之后地位尊荣,许多的权力凌驾在文官之上。
这让很多文官感到不满,他们屡次在皇帝面前说,打天下武将重要,但是治理天下那是我们文人擅长的,不能让武将们一直都如此耀武扬威下去。
然而开国之初,天下并未平定,当时的西南岭南、北边,都有元朝的残余。
甚至一直到洪武二十年左右,西南的元朝部队才终于是被消灭。
原本文官们还能理解这是开国之初的无奈之举,但是随着胡惟庸、郭桓案、空印案三大案的相继发生,文官还有天下富户被杀的支离破碎之时,他们才幡然醒悟皇帝根本就没有让文官治国的打算。
他是打算一人独揽大权,让文官充当他的提线木偶而已。
文官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大明王朝的皇帝,与两宋的皇帝不一样,他们没有那种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打算。
这完全违背了他们的意愿。
矛盾也由此产生。
而今,文官们再次听到一个对他们来说极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