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叛党而去,而且看他游说自己的模样,恐怕已经是游说过其他的人了,这般一来,洛党恐怕已经是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了。
朱光庭却是仍然不罢休,从袖中掏出另一份折子,道:“再看看这一份,王岩叟弹劾你叔父杨畏“交通蔡确”嘿嘿,与新党有勾结,你猜猜,你叔父能否逃过这一劫?”
杨国宝跌坐蒲团,神色惊慌。
他不是信息闭塞之人,自然知道蔡确最近被人弹劾了,蔡确被贬去地方,在一个叫车盖亭的地方写了诗,然后被吴处厚弹劾说是讥讽朝政。
这种事情可大可小,蔡确乃是新法大臣领袖,现在乃是旧党对新党赶尽杀绝之时,蔡确……好不了!
而若是被牵扯进这样的事情里面,他叔父杨畏,可能也是好不了,若是被人刻意打击报复,甚至杨氏满门都得折进去!
杨国宝突然抓住朱光庭官袍,急道:“范尚书真能保我杨氏满门?”
更鼓声穿透风雨。
朱光庭扶起杨国宝,温声道:“宝臣,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这番转向,杨氏当兴矣!明日,跟我去一趟吏部拜见范尚书,一切便皆有回音。”
说完此事,朱光庭便起身,穿上蓑衣,大步踏进风雨之中。
杨国宝呆坐残烛下,窗外传来巡夜兵卒的梆子声:“亥时三更,谨防火烛……”
杨国宝眼睛转了转,起身将股份文书拿在手里,凑在灯下看了良久,许久之后,长长的叹了一声。
……
苏允从范正民之处得知朱光庭游说贾易杨国宝之事的结果,倒是不甚意外,贾易自幼丧父,出身寒微,这种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性格极其坚韧,防御性极高,表现出来的有不知变通的固执。
而且其师承程颐的理学教育本就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严格的道德准则训练可能强化其原则性,但也容易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这样的人,通常是很难说服的。
而朱光庭与杨国宝身后家族比较大,家中长辈亦是当官的,有家学渊源在,并不会被理学深刻影响,因此在需要变通的时候,只需要加大一些力度即可。
至于贾易这样的,那就直接放弃拉拢,直接找个理由将其贬到地方便是了,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朔党自然会代劳。
苏允最近动作频频,先是以工部在北方做各种水利、加强防御工程等等以结好朔党,换得朔党对蜀党不再攻击。
随后又以清明上河园的股份结好汴京世家大族,包括韩氏(韩缜)、吕氏(吕大防)、范氏(范纯仁)。
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