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巨大神秘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辛子秋讲得唾沫星子横飞,活灵活现,苏家兄弟听得一愣一愣的,连连点头,不停称赞辛子秋见多识广。
正聊着,三人又走到了汴河边上,上了桥。
苏轼踩在木制的拱桥之上,不断啧啧感慨,对辛子秋说道:
“子秋兄弟,你可知这虹桥的来历?”
辛子秋摇摇头,他连这拱桥叫“虹桥”都不知道,何谈来历?
苏轼轻摇折扇,摇头晃脑地解释道:
“此桥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便是著名的汴梁虹桥。我大宋造桥技术冠绝古今,巧夺天工,这座虹桥更是集大成者。你可发现,这虹桥有何特殊之处?”
辛子秋今早走过一次虹桥,可当时光顾着看河里的浮尸,却没顾得上看桥梁结构。
此时他听了苏轼发问,便扶着护栏,仔细打量了一下整座拱桥。
他虽不懂建筑,可观察力过人,一下就看出了不同之处:
“这座桥全由木材修建而成,而且没有桥墩?”
确实如他所说,整座拱桥宛若一道彩虹架在两岸,下面没有任何支撑。
正因为如此,虹桥下方宽阔高大,可容大型船只顺利穿行,畅通无阻。
苏轼点头道:
“正是,此桥由众多能工巧匠设计制造,是以无数整根大木料并列铆接榫合,一体而成。因拱形分担承重,即使没有桥墩,容纳千人也毫不费力。”
辛子秋看看周围,这虹桥之上,可容十几人并肩而行,此时上面行人熙熙攘攘,两边还有摆摊卖刀剪五金,杂货,食品的小商贩,不仅感慨中华文明之悠久,智慧之高深。
这可是一千年前的北宋,在没有重工机械的情况下,能将无数巨大木料于汴河之上一点点搭建而成拱桥,其中工程之浩大,建筑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这里的一切,都展示着千年前的大宋经济之强盛,工业之发达,远胜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
辛子秋站在桥上,凭栏远望,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之任何爱国主义教育都行之有效。
可惜不是谁都有机会穿越的。
……
正在他感慨的时候,迎面走过来一个卖点心的老头儿,脖子上挂了个大大的食盒,叫卖声清脆响亮。
苏轼一见有吃的,便兴奋起来,收起折扇,走上前去问道:
“老丈,这是什么点心?怎么卖的?”
老头儿说道:
“我这是独门秘方的三鲜莲酥,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